行業動態主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內容
“新基建”浪潮已至,數據中心如何有序規劃布局

?
近期,國家決策層強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5G、大數據中心等領域,新基建”徹底火了。伴隨著5G商用加快,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海量數據將被挖掘,數據資源云化推動互聯網數據中心產業升級,IDC產業格局正在改變。
日前,工信部辦公廳又公布了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再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鼓勵各地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等,再次將“大數據中心”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大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的七大方向之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數字底座”。
據科智咨詢日前對外發布的《2019-2020年中國IDC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19-2022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6.9%”,到2022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將超過3200.5億元,同比增長28.8%,進入新一輪爆發期。
新一輪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將推動數據中心迎來新的建設高潮,那么在“新基建”浪潮下,數據中心應該如何有序規劃布局呢?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所必要的生產要素,也是一種基礎設施。不論是科技創新領域還是日常生活、辦公等場景,都離不開數據中心的重要支撐。在“新基建”背景下,數據中心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存放計算、存儲及網絡設備的機房場所,更多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公共計算設施的組成部分,是促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數據中樞和算力載體。
對此,大型數據中心對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和能耗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城市數據中心要向實時性和彈性化發展??v觀疫情期間,從大數據防疫、智慧城市治理到居民信息消費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數據中心提供底層算力支撐,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流量,城市數據中心如果不能提前準備計算資源進行彈性擴容,顯然會力不從心。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和5G商用落地,未來VR/AR、移動醫療、遠程教育等場景的推廣應用,需要貼近更多用戶聚集區域部署數據中心,以此保證覆蓋區域用戶的穩定性和數據實時性。此外,城市數據中心需充分考慮要充分考慮大范圍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影響,也應該考慮城市數據的異地災備,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業務連續性。
其次,邊緣數據中心要實現計算能力下沉。未來隨著5G、AI和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業務場景需要超低的網絡時延而且需要海量、異構、多樣性數據接入,集中式的計算處理模式將面臨難解的瓶頸和壓力,“云計算+邊緣計算”的新型數據處理模式使云端數據處理能力下沉,未來70%的數據需要邊緣計算處理,這對邊緣數據中心的需求將迅猛增長。同時,邊緣計算與處于中心位置的云計算之間的算力協同成為新技術難題,需要在邊緣計算、云計算以及網絡之間實現云網協同、云邊協同和邊邊協同,才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再次,加強數據中心和網絡建設協同布局。構建基于云、網、邊深度融合的算力網絡,滿足在云、網、邊之間按需分配和靈活調度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的需求。實施網絡扁平化改造,推動大型數據中心聚集區升級建設互聯網骨干核心節點或互聯網交換中心。推進數據中心之間建設超高速、低時延、高可靠的數據中心直聯網絡,滿足數據中心跨地域資源調度和互訪需求。根據業務場景、時延、安全、容量等要求,在基站到核心網絡節點之間的不同位置上合理部署邊緣計算,形成多級協同的邊緣計算網絡架構。
最后,我國數據中心需抓緊窗口機遇走向國際化。據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總量占全球的40%,中國僅占8%。與美國數據中心服務全球市場不同,我國數據中心主要服務于國內市場。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行海外布局,我國數據中心也應借此東風走向國際市場,在自貿區、“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等對外開放前沿地區試點探索國際化數據中心,面向亞太及全球市場,探索利用更優路由、更低時延、更低成本服務國際用戶。鼓勵我國數據中心企業加強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CDN等能力建設,豐富服務種類,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創新商業模式,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本文來源:中國信通院CAICT、中國IDC圈,
圖片源自等網絡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本平臺所轉載、分享的內容和觀點僅供學習和參考,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本平臺不承擔任何責任。如需聯系,請留言。